一片枫叶映秋红——记集古琴、诗词、书法于一身的苏州吴江才女张秋红 当前滚动
认识张秋红老师已经有很多年,后因书法班同学,对她有更深的了解,之间还在吴江书画院参加了她开设的大讲堂——诗词创作课,聆听她的经典诗词与创作感受后,让人突然眼睛一亮,心生敬仰!
(资料图)
张秋红,70后,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受此影响,热爱古典文学,热衷于诗词创作。诗风清新、醇厚、词风婉约、性灵。于《中华诗词》《江海诗词》《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日报》等发表诗作数百余首。在江城不是名人胜似名人,说名人怕她不愿接受,可张秋红内外兼修,外表特别端庄、大方、美丽,她集多项艺术才华于一身,平时放弃逛街、购物等休息时间,不断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地探索。时隔多年,她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各项成绩硕果累累她认真钻研精益求精的学风与谦虚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使人佩服!
因此,突然让我有一种冲动,想写写张秋红老师。
说来惭愧,我学书早她好几年,书艺虽略有长进,但收获甚微;而她学习书法前后仅三年,却以零基础起步,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举入选第十二届“江苏省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而在班上一炮走红,成为学习榜样和班委宣传委员。
张秋红出身吴江黎里,与著名爱国诗人,南社发起人之一柳亚子是同乡,农工民主党党员,热爱诗词、古琴、书法。
古镇黎里是盛产才子佳人之地,它有着深厚的江南韵味,与周庄等名声较大的古镇风格相比,黎里似乎是一个甘于寂寞的读书人,有一种辛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定性。
也许,作为出生在黎里,长大在黎里的黎里人张秋红老师拥有一身的艺术细胞和才华是最吻合不过了。
人杰地灵的古镇隐藏着迷人的风韵,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优雅的人文环境,由此让古镇变得更加豁达与庄重。黎里历史上出了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古镇民风淳朴,家教严谨,文脉从不间断,才俊辈出。因此,黎里才女张秋红在多方面的艺术造诣上收获了比较耀眼的成绩,也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张秋红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会员、吴门琴社理事、鲈乡琴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曾参加“琴系吴江”2016吴门琴派青年琴家音乐会、“琴系吴江”古琴专场音乐会、“琴近太湖”——2018古琴名家名曲专场音乐会,“琴近湖湾”古琴音乐会、苏州中青年古琴音乐会等。
2021年,举办“琴近太湖”——张秋红古琴专场演奏会。(农工党苏州市吴江区基层委、吴江区文联主办)
2021年,7月,参加“吴蜀桐韵”古琴专场音乐会(成都城市音乐厅)
她还经常参与古琴文化进校园活动、各类古琴讲座。
为传承与发扬古琴文化,张秋红于2022年成立“知秋古琴工作室”。
细细雕琢游龙戏凤
张秋红说:“学习古琴纯属‘有缘’。犹记得十几年前的某日午后,与好友一起吃茶、闲聊,闺蜜说,我们去学琴吧。我一愣,什么琴?古琴,七根弦的。好听吗?嗯,静心。随即我们踏入了‘兆基文化会所’,拜师,学艺……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直至后来张秋红才知道,老师原来是古琴大师吴兆基先生的后人。也许这就是缘分,尽管从小就对传统艺术有所偏爱,但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乐琴书以消忧”,与古琴长情陪伴。
“初习古琴,犹如翻山越岭般的艰难。手指不断摩擦琴弦,磨出血泡,生疼。最难熬的更是意志的考验,我到底能不能坚持?我真的是一个笨拙的人,接受新事物‘渐进式’张秋红在途中有些焦虑。初习《梅花三弄》(吴兆基先生打谱),泛音音节都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老师说,你弹的不是梅花绽放,而是老鼠打洞。这位严重‘打击’的老师,正是出身古琴世家、吴门琴派嫡传、现为吴门琴社社长的吴明涛先生。老师教学严厉,并不会因为我委屈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就网开一面,而是指法哪里不对,教鞭就抽到哪里。”“三年后,我顺利‘升级’,有缘转师吴光同先生(吴明涛父亲、吴门琴派创始人吴兆基先生儿子)。”张秋红笑眯眯地说:“老吴老师为人谦和,长者风范,秉承吴门琴派‘中正平和、宁静古朴’琴风。一句‘莫求快,勿贪得,但需要持之以恒’,激励我‘翻山越岭’‘扬帆远航’。从《良宵引》《普庵咒》,直达‘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而今吴门琴派代表性大曲,如《忆故人》《潇湘水云》等,我也‘了然于胸’,弹奏时游刃有余。”
琴伴人生。冬去春来,溪水流淌,万物回春,琴音越来越柔美。身边多了些倾听的人,又多了些被琴音感染的人。张秋红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近年来,她多次参加“琴近太湖”古琴名家音乐会、苏州市中青年琴家音乐会等。作为吴门琴社理事、吴江鲈乡琴社副社长,响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号召,热心做好古琴教学普及、传承工作。参加古琴音乐会,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与名家同台演奏时的淡定自若;给学生做讲座时,从最初的不知从何说起,到后来的条分缕析、生动互动。张秋红淡定中显得更加从容。
古琴不是一个特别“欢快”的乐器,但对文化涵养、个人气质、人生阅历、艺术领悟等“情商”“意商”要求高一些,此正所谓修身养性。鉴此,张秋红对自己有了新的追求,开始学习书法。幸运的是,正如学琴,她又遇上了适合的老师,得到了适切的指导,一路小跑,进步可喜。
“琴里情操,字里风骨。2020年极不寻常的年头,我以‘文艺参战’。参加了第三届太湖国学音乐小镇“古琴名家线上音乐会”,创作的古诗词获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三等奖。书法方面,更有令我激动的进步——小楷册页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书法新人展入展。感谢生活,感谢艺术。坐有琴书,岁月静好!”张秋红滔滔不绝,当她有了收获还是非常激动,内心感到幸福满满!
要真正了解秋红还是要读读她的诗词,它那古风今韵,相映成趣的诗意,蓦然回首,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与忏悔使人脑洞大开。
韵写珠玑慧吐兰心
“余好古,于前贤名士辄向往之,恨不一为相接。时读太白句: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东坡句: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易安句:知否,知否,惊起一滩鸥鹭,顿觉身心俱畅,不复人间矣!”
“余之乡为黎里,柳稼轩之所兴也。虽偏于江南一隅,然书香甚烈,童叟皆好风雅,诗书画及文房四宝多有藏之者。余少而染翰,见巷陌风流之迹,不觉怦然,如此发而为诗,似可神交古贤矣。长大移居江城,满目繁华,诗意遂偃。一日过垂虹,闻长者吟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继而叹息再无小红,徘徊久之,不忍离去。因余名秋红,遂深感焉!归而检索,始知垂虹亦大矣!古今咏垂虹亦者多如牛毛,而以白石为最著。乃神游千秋,兴会诗肠,赋得一首,惜今已不堪入目!越数载,始入秋鲈诗社,识荆诸贤。每于嘉会,仰聆高论,承教诗法,遂粗知门径,略通脉络,雅兴复起。余素驽钝,受教日久,犹深怯当席赋诗。每欲诗,必熟读唐宋佳篇,如临其境,始能得句,诚知古贤之不可及也!”
“余工作之古籍图书馆,所藏皆蠹火之余。余甚幸己可与古人朝夕相对!时喧世浮,检阅经卷诗篇,不啻琅嬛福地。辄有好古者莅临,余亦交流获益,窃喜鱼筌皆得,诗风遂转,以古拗,雕琢为乐。”张秋红每首诗词情真意切,让人臆想连篇。
张秋红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苏州诗词协会理事。
她在《中华诗词》等刊物发表诗作三百余首,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征稿赛中多次获奖,并收获合著《吴江诗咏》。
当我在采访张老师:“你的诗词既有古韵,又有新意,极富灵性,既接地气,又打动人心,让人拜读之后启发很深,感慨良多,你在持之以恒中有没有受到消极或烦恼的时候?当你的诗词在国内《中华诗词》等高级别刊物上不断发表,不断获奖的同时,肯定会让你内心非常充实又极其愉悦,在业内声望渐高之时,肯定也会一小部分人产生‘嫉妒恨’,此时,你会怎么想?”
她却朝我淡淡地笑笑说:“艺术是无止境的,一朝入梦,终生不醒,做一个永远的艺术追随者,心中只有爱好,没有其他杂念,名利是天上的云,随风飘动,只有轻利淡名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否则肯定将一无是处。”
是的,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认为你不对。所谓层次,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人品和认知事物的清晰,同频才能相惜,同趣才能同乐,只有灵魂相似的人,才能看出彼此之间潜藏的内涵,懂你的人不用言语,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有人捏着你的过往不依不饶的同时,背后肯定也一定会有人跨过山河来为你守护。
张秋红说,让时间来浸润一切,让收获来证明自己。
2011年5月,入围“江苏省十佳女诗人”
2014年9月,苏州静思园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
2016年11月,首届“柳亚子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
2019年,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
连续四届获评吴江区文学艺术“双优奖”。
张秋红还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入展“苏州市职工书法大赛”“苏州市民展”“苏州市繁星奖书法类铜奖”“第十二届江苏省新人展”等。
仅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学习书法,你却取得了如此令人欣喜的成绩,你是如何能做到的?
“通过学习书法,让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别人无法坚持的坚持,才能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拥有。没错,天赋可以让一个人闪闪发光,但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让一个人持续发光,所以,要沉下心来,调整好状态,砥砺前行,这样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看似温柔,实则强大的人。”张秋红深有感慨。
张秋红还说:“学习是美丽的!”
颜筋柳骨馨香淡雅
学习书法,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张秋红说:“习琴的时候,真没想到后来我会对书法如此痴迷;而习字的时候,也从未想过弦歌不辍、琴艺偕之齐进。”也许这是偶然,也是必然。秋红说:“我用习琴的心得,去体察去领悟法帖之‘法’。笔在纸上走,节奏、气韵则在心弦上拨动。大量的临摹、揣摩,让我有了创作的欲望,用自己的书法语言来书写自己的诗词。2018、2019年间,我的那些‘自创’作品在苏州市职工书法展和苏州市市民展等赛事中多次入展,还在本地夺得一个‘头名奖’。这些成绩在‘大家’眼里微不足道,但对我这位书法‘后生’实在是莫大的激励。”
“专而精,要得令,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是同理。”张秋红说:“习书过程中,我深切感受‘融通’的力量。以习琴之韵律节奏,以诗词之起承转合,有机移用到书写中去,无论从技巧还是情感方面,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美学要求内功深厚,中锋入纸,力透纸背;而古琴演奏也讲求‘按欲入木,弹如断弦’。”书法用笔,讲求外圆内方、中侧互用,在起承转合中彰显轻重疾徐;古琴指法,也要求运指方圆互用,左右逢源,以大音希声、清微淡远展示境界。古琴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同样,中国书法审美亦讲求中正平和,书如其人。总之,书法之笔法、章法、墨法,在诗词格律、古琴琴法中,多能找到亲切的呼应。张秋红的深情感慨让她学一行、钻一行、成一行。
张秋红又神秘地透露:“家中老夫子不解,怎么突然写诗了,怎么突然学琴了,怎么突然写字了。说得我脸红耳赤。我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我喜欢诗词的委婉、古琴的雅致、书法的静美。”
秋红所说家中的那“老夫子”是中学特级教师,曾获吴江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曾连续三届担任区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也是笔者仰慕的导师。
她还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拿着铅笔头描绘古代仕女,云鬓、蛾眉、樱桃小嘴、环佩衣袂是我描摹的重点。朴素的艺术梦,其实一直埋藏在我心头。”
“女儿幼年时面朝太湖,读诗声朗朗:‘一点飞鸿引下,青山绿水……’小手指随意一划,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一划,竟已划过了二十年,那道弧线,如今延伸到了发达地方的东海岸,也因此,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拥抱我的古典情怀——以农家质朴的执着。”
“这一路的执着,顶着初时家人的不理解,更有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与彷徨。”张秋红说:“毕竟我已不年轻,学什么都力不从心。凭借学生时代积累的一些文字基础,学诗过程虽也艰辛,总算小有收获;后又邂逅简劲清和的吴门古琴,蒙老师不弃,近年来,参加各类雅集及古琴音乐会,表现也屡得称赞;唯书法,倾心于多年,却爱恨交集。可谓‘生不逢时’,书法,小学课程中的辅课,通常被语文、数学占用,及至初、高、大学,越来越紧张的学业,书法更成了我不可企及的梦想。”
“闲暇之际,铺一张纸,磨一盒墨,拿一支笔,酝一下神,挥一句词,读一篇文字。昨日散发醉人香,今日依旧香如故。宣纸上留下唯美文字,让我永久地动心。”
“我是学文科的,痴迷于文字的世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学生时代,我的文学梦与书法梦被硬生生地剥离,如今,我要把它们找寻回来。”
然而习字难,难于上青天。最初,张秋红买来赵孟頮的《道德经》,开始依葫芦画瓢。古人云:“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她说:“我什么都不懂,自学能力又极差,根本看不出书法的门道。朋友看了我所临的,叹息一声,这字与你很不相配。也有朋友劝我,专攻一门吧,学得太多太杂到头来没一门是精的。更有人直截了当指出,你真的没有写字的天赋。心里也明白,照此下去,一定是在书法的道道上绕弯,而且越绕越远。纠结、徘徊、患得患失间,买的帖越堆越高,学习书法的信念却在垒高的字帖上摇摇欲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字帖终究成了摆饰。”
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书画院,遇见了邢老师。邢老师说,你可以!让她好生激动。
其实,跨入书画院,老师却让她从大字阴符经入手,注重笔法,提升笔力。在横竖撇捺中跌打滚爬了一阵,除了一如既往的字形丑陋,再无可道。手肘、手腕、手指,乃至全身都是僵硬的。
“‘我要习小楷’的呐喊,逐渐沙哑,最后只剩下了苟延残喘。旁人的那句‘你是写不好字的’,似乎成了我的魔咒。”张秋红灰心到了极点。“老师大概觉察到了我的消极情绪,对我说,找到书法与古琴的契合点,把你弹琴时候的状态拿出来书写。”很早就听人说,书画院的老师,都很有教学经验,懂得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开导,无疑比教育我如何沉下心来写字来得受用,尽管老师知道,我在学习过程中是那样的焦躁而心急。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心无旁鹜”,是啊,习琴如此,书法何不如此?端正学习的态度,按照老师的要求,循序渐进,重新来过。老师以《阴符经》《雁塔圣教序》为例,对楷书段笔法进行了细化,并一一讲解示范,要求我们能把每个笔画的每类笔法谙熟于心,并多多思考笔法的普遍运用;而后以《兰亭序》《集字圣教序》为例,对行书笔法进行了技法梳理。从老师的示范中,我感受到了书法的美感!那一笔一画的轻重缓急,顾盼生姿,甚至每一笔间的呼吸都清晰可见,书法就是一个随着气韵流转有灵性的活物呵!
“数月后的一次书法课,老师要求每位学员上讲台示范,我学书不久,却仗着有舞台演出的经验,认为上去演示绝对没有问题。投影仪要比桌面要高出十公分左右,迫使我作半悬腕的书写,第一笔,歪了,再一笔,又歪了,手开始抖,我紧张了吗?是因为投影仪的高低问题?心不停地问,手不停地抖,抖完五个字,我终于没有信心往下书写,狼狈逃回座位。此番演示让我纠结好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偷偷溜上讲台去试验手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我真的好幼稚,手抖无非是基础差、心态差。”张秋红回忆着。
“经过那次出糗,我投入了更多的练习时间,当然,古琴也没落下。都说时间犹如海棉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学习过程中,我参悟到了古琴与书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书法美学要求内功深厚,中锋入纸,力能扛鼎而力透纸背;而古琴演奏也讲求按欲如木,弹如断弦的飒飒林木震和之声。书法用笔,讲求外圆内方中侧互用,在起承转合中展示轻重疾徐;古琴弹奏也要求运指方圆互用,乐音以清远通透,大音希声、清微淡远为妙。古琴追求清微远谈,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获得古淡疏脱、淳静和远、萧散简远、恬淡清逸的美学感悟;同样,中国书法审美亦讲求中正平和。”张秋红极其理智与清醒。因为孙过庭《书谱》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醉心于诗、书、琴,让我在琴里情操、字里风骨中,获得精神清泉的浸润。也实实在在地让我的古琴与书法都有了进步。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席话让我记忆颇深:“对待经典要敬畏,对待自己要真诚与自信,只有真诚自信地敬畏经典中的一切内涵,才能真正走进和走出经典”。
“走进和走出经典,离我还很遥远。心生敬畏,我是深深能理解的,我时常把古琴当作我的知己,与之亲近而不亵玩;书法,我爱它的气定神闲、心静意纯,与之相伴,喜欢而不轻薄于它。”采访中张秋红始终思路清晰,言语丰富,出口成章。
“我很庆幸,来到书画院学习,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今天的自信满满,敬业的老师和上进的同学,使我这位农家女子的古典情怀得以更好地抒发。虽然在书法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但风景这边独好。学习着,行进着,人生也美好。”
“诗词的话,学生时代就热爱,爱看书,也许这就是积淀,工作后,多创作,而后有发表、参赛获奖等。获奖对于我来说,似乎也没有特别激动,总觉得运气成分多一些,包括书法等。”
这就是我要说的集古琴、诗词、书法于一身的苏州吴江才女、美女张秋红。
作者:周建明
关键词: